<var id="nvjvz"><nobr id="nvjvz"></nobr></var>

<span id="nvjvz"><listing id="nvjvz"><form id="nvjvz"></form></listing></span>

      <meter id="nvjvz"></meter>

        <pre id="nvjvz"><delect id="nvjvz"><span id="nvjvz"></span></delect></pre>
        所在位置:首頁 > 清風觀瀾 > 文化 >正文

        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日期:2022-11-04 08:01:13    

          “革故鼎新”典出于《周易·雜卦》,其原文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倍?、革,都是卦名,均為六十四卦之一。革,即革除舊物,鼎,即建立新章。所謂“革故鼎新”,應該解釋為:破除陳舊的、不適宜的,建立嶄新的、合宜的?!白円住庇^念是整部《周易》的精華所在,在《周易》前后相繼的六十四卦中,卦象各有差異,但沒有任何一卦是停止不變的,這象征著世間萬物所處的永恒變化的基本狀態。因此,“革故鼎新”提醒我們必須把握規律,適應變化。中華民族向來是具備創新能力與求新意愿的,這種精神在《周易·系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表述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敝腥A文明是富有活力、生機勃勃的文明,隨著時代發展進步,這種開創精神更加熠熠生輝。新征程上,各種具有創造性的力量得以更大釋放,一定會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任人唯賢

          “任人唯賢”典出于《尚書·咸有一德》,其原文為“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薄断逃幸坏隆芬晃挠涗浟艘烈鼘μ姿鰟裾]。伊尹的大意為:天命無常,唯有修德、用賢,才能長保君位。選賢、用賢,是中國古代政治所推崇的一個基本原則。所謂“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應該理解為“任用官吏當選賢才,任用大臣當選忠良”。在上古時代,堯舜之間傳賢而不傳子,將公職開放于庶民大眾,成為了以公代私、服務大眾的偉大典范。至于先秦時代,諸子百家都相應地提出了以品德、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各種理論,如儒家所提出的“選賢舉能”,如墨家所提出的“尚賢”,法家所提出的“公舉”,此后歷代所發展建立的察舉制、科舉制,都是這一思想傳統的具體產物?,F在,“任人唯賢”已經寫入黨章。

          2018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人以公,方得賢才。公正用人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組織路線上的體現,應該成為我們選人用人的根本要求?!庇靡毁t人,則群賢畢至。此見“任人唯賢”是中國共產黨選拔、培養、使用和管理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和執行的組織紀律。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典出于《正蒙·乾稱篇》,其原文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墩伞でQ篇》為北宋大儒張載所作,主要是為了說明儒家的世界觀以及相關的修身要求,而其理論源頭又在于《周易》。在《周易》中,天之于人,通過陰陽五行予以生成、造化,因此天人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這種關聯性思維貫穿了先秦文化經典以及此后中華文明的整個發展歷程。張載所說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正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的凝練表達。在這種理想的圖景中,人保持著對于天地宇宙的敬畏與熱愛,由此使得自身的道德人格得以挺立,從而與自然共處于和諧、從容的共生狀態,最終進入超越自身、融洽萬物的圣賢境界。

          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追求永續發展之路。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薄巴酃矟?、守望相助,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后代?!痹诮ㄔO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我們當對自然心存敬畏,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維護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汲取天人合一的傳統智慧,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典出于《周易·乾卦·象傳》,其原文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呈現了中國人所理解的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宇宙之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應該解釋為:天道剛強勁健,與此相應,君子處事為人,應該效仿天道,力求進步,一息尚存,奮斗不止。與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系統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長久地保持著樂觀、奮進的處世精神。歷史上,在任何困苦的局面下,中國人都未曾陷入虛無主義的深淵以至于祈求無法預測的彼岸世界。比如面對自然險阻時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比如面對個人困境時的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從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到毛澤東的“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都滲透著這種奮斗于此生、成就于此世的精神力量。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敝袊伯a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不會是一片平坦,然而中國共產黨人有信心、有決心,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走向勝利。

          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典出于《周易·坤卦·象傳》,其原文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用意在于體現天地陰陽相生而涵養萬物。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應該解釋為:大地本于坤道,君子應效法坤道,以寬廣深厚的德性承載萬物、與時偕行。自古以來,中國人即深刻認識到,“坤”所象征的大地,是一切生命得以孕育、成長、壯大的根本,也可以說是“厚德載物”的直接對照。而人之奮斗、生活,必須培養寬厚、包容的品格,在以我為主、積極進取的前提下,尊重不同、維持多元,懷抱謙卑柔和的態度,以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引用“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表述中華民族“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我們深知,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5000多年,就在于自信而又大度地堅持對外交往,汲取優秀外來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需要積極進取的精神,也需要寬大包容的胸襟,以德為本,推己及人,尊重、學習世界上一切不同文明的長處,力求和諧共處,共同進步。

          講信修睦

          “講信修睦”典出于《禮記·禮運篇》,其原文為“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薄抖Y運篇》在整體上論述了早期中國對于理想社會的構想,“講信修睦”應該解釋為: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義,建立和睦關系。先秦即有“仁義禮智信”之說,“信”為儒家所推崇的五個基本美德之一,主要對應于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往所應保持的基本原則。如《論語》所記孔子之言:“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當然,講求信用成為社會普遍遵守的美德,鄰里、彼此之間的和睦關系也應得到建立與維護。因此,“修睦”可以視為“講信”的推進與擴充。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上的講話指出:“中國古人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褪钦f誠信是結交天下的根本?!庇霉耪Z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傳達中國方案。誠信、友愛,是文明社會的題中之義。每個人都應該把信譽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同時關愛他人,關心社會。

          親仁善鄰

          “親仁善鄰”典出于《左傳·隱公六年》,其原文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蹲髠鳌窞橄惹貢r期史官左丘明關于《春秋》所做的具體傳注,起自魯隱公元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議論,作為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對后世影響深遠。魯隱公六年,鄭莊公攻打陳國,大獲全勝。在此之前,鄭莊公曾派使與陳國講和,陳桓公予以拒絕。大臣五父勸諫陳桓公:“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逼湟鉃椋簣猿钟H愛仁義之道,與鄰國友好相處,這是保衛國家的法寶。古代中國始終堅持追求穩定與和平,不以侵犯他人、掠奪他人為榮。如《管子》亦有此說:“明主內行其法度,外行其理義,故鄰國親之,與國信之,有患則鄰國憂之,有難則鄰國救之?!?/p>

          在中華文明的血脈中,流淌著民族獨有的內斂與厚重,堅信自食其力、與人為善乃是長治久安之策。明成祖時期,鄭和率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七下西洋,未曾侵略一國、劫奪寸土,與一百年后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美洲犯下的暴行形成了鮮明對比。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發表主旨演講強調,“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事業是崇高的事業,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青翰 王學斌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


        附件:

            主辦單位:中共廣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廣東省監察委員會

            合作單位:南方新聞網

            粵ICP備10233762號

            nyqfw@gd.gov.cn

            投稿郵箱

            五月天天天综合久久网
            <var id="nvjvz"><nobr id="nvjvz"></nobr></var>

            <span id="nvjvz"><listing id="nvjvz"><form id="nvjvz"></form></listing></span>

                <meter id="nvjvz"></meter>

                  <pre id="nvjvz"><delect id="nvjvz"><span id="nvjvz"></span></delect></pre>